【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探索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呈现以"模式优化"为特征的轴心线。历经以少年班为标志的探索阶段、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持续阶段、面向21世纪的改革阶段以及注重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的星火燎原等四个阶段,"拔"--培"--"育"是体现模式优化成效的重要标志。 【论文关键词】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我国以试验项目为标志的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中的一条中心线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本文通过对《中国教育年鉴》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及访谈与调研、网络查阅与统计等,探讨我国本科教育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模式优化的演进问题。 一、四阶段的模式演进历程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自上而下控制的特征明显,其典型特征就是,当渐进式的变革积累到一定程度,总有一份中央确定的大事或者中央文件等标志性事件或文本来凸显教育改革的结点,且都收人《中国教育年鉴》之中。其中可分列出以下标志性事件和文件:1977年,恢复高考;1985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教育扩招开始;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教育规划纲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可划分为1977-1985年、1986-1992年、1993-1999年及2000年至今四个阶段。 (一)以少年班为标志的探索阶段(1977-1985年) 改革开放初期,追赶发达国家、富国强民的民族愿望十分强烈。李政道向邓小平同志建言,培养高科技人才也要像培养乒乓球冠军一样从娃娃抓起。在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与推动下,1978年3月20日,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了20名11-16岁成绩优异的青少年办少年班,这是最近30年来我国最早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项目。1985年1月26日,国家教委决定中国科技大学等13所重点大学开办少年班。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仅中国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仍在招生。中国科技大学更是在少年班多年探索的基础上,于2008年成立少年班学院。此时期内的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于1984年开班,希望能探索一条在工程领域实施英才教育之路。其在《中国教育年鉴》上有专门的文本反映。与少年班发起不一样的是,"混合班"是由学校发起的。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集中优质资源,以知识学习为中心,成了这一时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以基地班为标志的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持续阶段(1986-1992年) 随着20世纪80年代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对人才创造性要求逐步强化,催生了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拔尖人才的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开始流行所谓的"长线"和"短线"专业,基础学科亟待保护。1990年7月,国家教委在兰州召开会议。1990年10月1日,颁布《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1991年颁布《关于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意见》,决定首批从全国15所重点综合大学和少数全国理工科大学中选择基础条件好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力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专业点,采取保护政策和措施,重点加强建设和深化改革,强化基础(理论基础和科学实验)教学和训练,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到20世纪末,建成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主要基础学科,以培养少而精层次理科基础人才为主的基地。1993年,在第二批15所大学的35个学科点中,南京大学申报成功"大理科实验班"为国家理科基地,是所有基地中唯一的多学科综合点,并于当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也成为2006年成立的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匡亚明学院的基础。国家将此项目延续到2009年,长达近20年,后续还扩展到文科、软件、集成电路等,并建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班。其由国家教委发起,后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委也领导或参与此项目。改革关注突破从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弊端,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素质教育尤其是创造教育,强调能力和创造。模式优化从课程等"量"的加减法上进行是此时段的显著特点。 (三)以基地班、实验班、提高班等为标志的面向21世纪的改革阶段(1993-1999年) |